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行走的思政课”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生命学院精心策划组织30名学子于11月8-9日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研习活动。此次活动以“移动课堂”、“圣地寻根”、“青春践行”为主线,通过专题讲授、现场教学、情景体验等形式,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扎根生长,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初心使命。
专列作课堂:移动思政课播撒红色火种
11月8日清晨,学院学子从南北校区集结出发,乘坐红色教育专列奔赴延安。车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移动思政课”同步开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亘塬下青年讲师团成员及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教师分别围绕“到延安去”的时代召唤、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奔赴延安”到“强国有我”的青春接力等主题展开讲授。学员积极参与红歌思政课,《保卫黄河》《东方红》等激昂旋律穿透车厢,将爱国热情与奋斗激情点燃在奔赴圣地的路上。学员纷纷表示,未到延安先学史,这堂“移动党课”让革命精神的温度直抵人心。
圣地寻根脉:沉浸式教学厚植家国情怀
抵达延安后,实践团开启“沉浸式”红色之旅。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历史文物、珍贵影像与复原场景交织,生动再现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史诗。学员们驻足凝视泛黄的书信、简朴的军装,深刻体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登上宝塔山俯瞰延安全貌,历史的厚重与今日的生机在脚下交融。大型情景剧《延安保育院》以战火中“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间大爱震撼人心,让红色基因悄然扎根心田。走进枣园革命旧址,学员们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前,现场教学《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引发深思:土窑洞里的油灯如何点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光芒?随后,学员走进南沟村农旅融合示范园,实地感受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通过《党建引领“三变”改革》专题教学,大家目睹黄土坡变身“花果山”的蜕变,深刻理解延安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发展。
青春践使命:从精神传承到行动答卷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1月9日下午,在张思德同志雕像前、“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旁,全体学员齐声诵读名篇,铿锵誓言回荡山巅。现场教学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半条被子”映照鱼水深情,“一张借据”彰显信仰力量。学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为人民服务’写进青春答卷——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返程专列上,“红歌里的思政课”再次响起。《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旋律交织,为两天的学习画上温暖句点。学员们在交流中感慨:“延安之行是一场思想的‘再充电’,更是一份精神的‘终身财富’。我们将带着这份红色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干扛起时代担当!

此次实践活动是学院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学院将持续挖掘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引导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传承延安精神,以青春之力书写不负时代的答卷。
编辑:陈 悦
审核:贾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