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聆听秋冬物语,编织指尖闲情

作者:陈悦、李绍军/文,谭松林、蒋林君、赵选弟/图        发布日期:2025-11-14   浏览次数:

秋末初冬,满地金黄。校园里响起了清脆悦耳的“自然之声”。11月14日晚,由学校工会主办、生命学院部门工会承办的“五感园艺疗愈”品牌活动第三期《声声慢语·秋声物语》——校园响铃木风铃手作体验,在北校区理科楼B102温馨举行。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校各单位的50余名教职工踊跃参与,大家在亲手创作中聆听自然韵律,舒缓身心压力,共度了一段宁静而治愈的时光。活动由生命学院部门工会主席刘林强暖心开场。

IMG_20251114_190343.jpg

本期活动别出心裁地以秋冬校园的馈赠——悬铃木等果球为主要材料,经过简单的加工,成为独一无二的手作原料。活动伊始,项目团长、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李侃侃副教授从园艺疗法的专业角度,分享了五感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当我们专注地和自然材料对话时,压力就在指尖悄悄流走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手工,更是一次专业的心理疗愈!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大家从身边最熟悉的自然元素中发现美、感受大自然给予的疗愈力量。”

主讲团老师们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带来一场融合美学理论与动手实践的艺术体验。风景园林艺术学院蔚一潇老师以自然为师,引导老师们闭目聆听风声、叶响与鸟鸣,在静谧中感受大自然的声音韵律,开启一段心灵与自然的对话。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娄钢副教授则从美学角度出发,系统解析了风铃造型的构成法则、色彩搭配与材质对比,提出“风铃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自然的交响乐”这一创作理念,启发老师们将零散的自然素材转化为和谐雅致的艺术品。

主讲团.jpg

在实践环节,团队逐步演示编织技巧、串制顺序与结构稳固性等关键步骤,细致指导每一位老师将创意落地。从叶片的排列到果实的点缀,从绳结的打法到整体的平衡,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耐心与巧思。最终,在专业而温暖的引导下,每位老师都成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秋日风铃或包挂,不仅收获了手中的艺术品,更体验到了创作过程中专注与宁静的力量。

一时间,活动现场只闻得材料碰撞的窸窣脆响与老师们的轻声交流。指尖流转间,聆听果球、木珠碰撞产生的天然清音,一个个独具匠心、充满秋日气息的钥匙风铃或包挂逐渐成型。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制作者当下的心境与对秋冬校园的独特记忆,不仅是精巧的工艺品,更是可随身携带的“秋冬限定纪念”。

作品.jpg

活动尾声,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室的符丹教授引导大家进行了一场静心感受与分享的活动。她鼓励老师们不仅用手制作,更要“用心”体验,觉察手作过程中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感受与自然材料连接时的那份安定与喜悦。在场老师们彼此分享着独一无二的记忆故事与创作灵感,气氛温馨而专注。符丹总结道,这件小小的风铃不仅是装饰品,更是一个“情绪容器”和“记忆触发器”,当它在日后响起,便能瞬间唤起此刻的宁静与美好。

老师们纷纷表示:“我们用了两个小时,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指尖的温暖、找回内心的宁静”。本期活动通过触觉(果壳)-听觉(风铃)-视觉(作品)的多重感官体验,引导教职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慢下来,专注当下,与自然对话,与内心交流,有效提升了大家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现场老师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期心灵之约的到来。

IMG_20251114_213204.jpg

编辑:陈   悦

审核:刘林强